中文/EN   


茶博会门票

最新展会信息
   ·    2024中国(深圳)国际秋... 12-11
   ·    第十四届中国(南宁)国际茶... 12-6
   ·    第20届中国(重庆)国际秋... 11-22
   ·    2024中国(杭州)国际茶... 11-14
   ·    2024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11-7
   ·    第3届中国(东莞)茶产业博... 11-1
   ·    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茶产业... 10-24
   ·    第12中国(青岛)国际茶产... 10-18
   ·    2024中国(郑州)秋季国... 10-11
   ·    第14届武汉国际茶产业博览... 9-27
 
新闻动态
聚焦茶之根本|第三届中华茶教育论坛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19/12/15 9:59:47

12月13日下午,“第三届中华茶教育论坛”在2019深圳秋季茶博会现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华茶青年会、云南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主办,华巨臣深圳茶博会组委会、云南弘益大学堂承办,并获得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北京和静茶修学堂、云南省弘益职业培训学校、云南普洱茶数字出版及资源平台的大力支持。

茶的历史十分久远,自从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开始,世界茶叶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就此面世。从有记载以来,茶学的教育和传承大多依靠师傅带徒弟的口口相传和文献资料的记载流传,并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学科体系教育,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茶学学科,茶教育才初具正规化。

本次论坛特邀五位中华茶教育科学导师:邵宛芳、王岳飞 、何青元 、曹藩荣、童华荣,五位中华茶教育人文导师:余悦、周智修、王琼、李乐骏、戎新宇。展开一场久违的精彩对话,找回陆羽的茶学传统。用博物学家的视野,全面结合人文与科学的知识技能,开启新时代中华茶人教育的标准,即兼备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

论坛正式开始,深圳市华巨臣实业集团副总裁 杨文明先生代表主办方致辞。他在致辞中谈到,华巨臣深耕茶行业十余年,一直致力于推广茶教育,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华巨臣将继续向行业输送优秀人才,建立行业标准,向全社会传递茶文化,推动茶教育的发展。

杨文明先生代表活动主办方致辞

(滑动查看活动嘉宾)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名誉院长 邵宛芳女士

全国首席科学传播茶学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 王岳飞先生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何青元先生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茶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茶学专业主任 曹藩荣先生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茶学专业主任 童华荣先生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二级教授、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 余悦先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主任、研究员 周智修女士

茶修首创者、和静茶修学堂创始人 王琼女士

上海著名茶人、《茶的国度》作者 戎新宇先生

茶文化学者、弘益大学堂校长、华茶青年会主席 李乐骏先生

专题演讲

作为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茶教育是嘉宾们始终关心的议题。嘉宾们围绕当前茶教育的现状、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特色话题,展开“主题演讲”环节,共同探索茶教育方向。

(注:以下为嘉宾讲话的内容摘要,非全部内容)

中国茶学教育与中国茶产业发展

王岳飞

我用5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第一, 中国茶学科的发展的历程。1939年复旦大学开始开设茶学学科,茶学学科经历了重重危机,在老一辈校领导和校友的力挽下才保存下来;第二,茶叶学科在现阶段已经全面提升了,我们茶学的研究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第三,茶学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茶学?要保持中国茶的世界冠军,要精准扶贫,我们就得学茶;第四,由于茶学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我们的学科极具挑战性。在最后希望茶教育行业可以提高生源质量,增加师资,深化国际合作。

关于茶教育与培训的思考

周智修

感谢组委会的邀请, 我想从三个方面跟大家一起分享:1,全国茶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情况。从2000年开始,我们的社会团体组织以及民办非、基金会的数量快速增长。当中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的数量分列前四名;2,茶教育与培训十分不同,我们侧重要考虑的可能是培训的一些模式。3,茶教育与培训的思考。针对茶教育和培训的现状,可以往正本清源、传播正确的内容,讲究师德,进行队伍建设,进行行业治理四个方面做努力。

茶培训不等于茶教育

王琼

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方面:第一,茶培训和茶教育是不同的,希望培训能像教育一样都能够体现专业性,朝体系的、螺旋式上升并持久的方向发展。第二,组委会之前向我抛出一个问题:当前的茶教育和培训的瓶颈在哪里?我觉得可能还没有到达,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太多的机遇。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茶修文化,我做茶修文化已经近6年,什么是茶修文化?茶修文化等于科学+人文,科学部分由茶学专业组成,人文由茶修和智慧组成,这就是我们茶修文化的定位。就是科学的泡好喝一杯茶,构建生活仪式感,探究生命可能性、提升美学修养,孕养爱的能力,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实现自在的生命状态。总言之,茶修就是借茶修为,以茶养德。

重拾博物学视野,找回陆羽的茶学传统

李乐骏

中国茶教育论坛已经办了三届, 第一届当中,我谈关于茶教育产业未来高速增长的历史机遇问题。中国的茶分为三产,第一产业解决能喝的问题,第二产业解决好喝的问题,第三产业就是解决多喝的问题。茶的教育、茶的文化应该是第四产业。调查显示,三产培训者不到3%,这很值得高兴。最后我介绍一位德国博物学家,洪堡。今天在茶界正进入洪堡的第一个价值,就是茶学是一个全面的、跨学科的学科。

圆桌论坛(上)

2019年即将结束,在岁末年初,既是总结又是展望未来的重要时刻。面对当下的茶教育发展现状,嘉宾们在戎新宇先生的主持下展开圆桌论坛。嘉宾们各抒己见,为大家传达出行业的前沿观察。

戎新宇:在云南,公立的茶教育机构现状是什么样?在从事茶教育的过程当中,本身办校的地点制约了我们知识架构的专业性,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去解决?

邵宛芳:云南从1973年开始有茶学专业,发展到今天,我们有云南茶学教育、本科教育之外,还后来建了的一些普洱学院。

茶学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传统学科,包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可以说所有茶类的知识点我们都得掌握,只不过侧重点有所差异。

戎新宇:在云南当地,茶农或者是一些相对生产端的从业人员,现在普遍的教育程度,接受培训的程度达到了一个怎么样的状态?第一产业做生产加工的人,一共有多少人?对已经培训过的人和还没有经过您培训和教育的人,您未来的一些想法和规划是什么?

何青元:90年代开始,云南做了大量的茶学培训和教育工作。我认为下一步应该把重点放在农村,现在很多茶农非常愿意走出大山来学习。当然面临的形式也很严峻,因为师资力量的缺乏,标准、知识的统一性问题,例如很多专家教茶农怎么做,后来做出来的茶却还不如茶农。

目前,云南茶农大概有600万,从事加工的人员超过30万人,涉茶的人员包括第三产业达到1100万左右。下一步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巩固提升,提质增效,大力推广普洱茶金字招牌,还有让一些名商、名茶的茶农,真正掌握科学的知识、科学的宣传。

戎新宇:请童老师从公立和民办不同的两个角度跟我们谈一谈,茶教育、茶培训的一些状况。另外,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是我国农业部属院校中最早建立的食品学院,在茶学研究上,近年来取得了怎样的突破?茶产业很多现在在做深加工,却没有消费者为之买单,是哪里出了问题?

童华荣:重庆茶学教育历史是很长的,西南大学茶学学科从1953年开始成立的,除此之外,经贸职业技术学校、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有茶学教育。除了学历教育以外,还有很多培训机构,也大力从事茶文化推广培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1983年,我们和西南师范大学合起来,成立了高等农业院校里第一个食品学系,成为现在的食品科学学院。我们和食品学科紧密的结合,做了很多茶研究、开发。另外一个方面,我们重庆也是茶文化产地的中心区域,在茶树的种子资源这块也在做。

做深加工要从情景化倒置回来。从产品开发来说,现在的流程先从消费者、市场端来,我们讨论了一个产品,再来设计、开发。如果是这样,我认为它的市场前景应该很好,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戎新宇:有没有针对消费者怎么样喝茶的知识体系?让我们这些爱喝茶的人能够更清楚、更明白茶。此外,现在时间都碎片化,有没有针对针对消费者开设的课程,能让我短平快的索取到我要的东西?在现在教育和培训领域,是否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的问题?

王琼:在这么多年,我们面对都市里的消费者或者从业人员做了一整套总结实用并有效的教学体系和理论,只有知道它的种植、采摘、后期的保存,才可以坐在茶席前泡好一杯好茶。

仅仅靠茶产业的规范、健康的生态是不够的,茶培训、茶教育依托的是学院派的专业度,还有茶产区的实践+科学,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从学堂能够筛选出去,做教学茶样的原产地,制作工艺,还有科学的冲泡和评鉴。

抄袭或者侵权,可能也是在这个阶段的一种必然产物存在。在传播过程中,要有一点对文化知识产权、对原创性的尊重,可能大家在完成共识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实现传播。

圆桌论坛(下)

活动不知不觉已经经历了两个环节,大家对茶教育行业的讨论和对话都十分有深度,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论坛下半场由李乐骏先生担任特邀主持人,现场气氛积极踊跃,人气火爆,提出了不少问题,看看大咖们是如何作答的吧。

李乐骏:华南地区是重要的茶消费区,在这些地方,茶教育有些什么样的发展特色?

曹藩荣:主要呈现三个特色,1.发展快,规模越来越大。整个华南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人数和规模越来越大。2. 层次教育高,学历教育非常齐全。3. 势头很大,培训茶的劲头非常足。

李乐骏:国家可能要进一步对职业标准做出缩减,有没有可能要缩减茶艺师?您是中国国家茶艺师国标编写的首席专家,有什么看法?

余悦:很赞同王琼老师说的,茶培训不等于茶教育。除此区分之外,我们要按照茶教育的整体目标、要求、方向和水准的要求,不断提升茶培训的水平。

国家在缩减期间,一定要有个调试期、观察期、窗口期。在考级的过程中,希望构建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美学、生态的,服务美好生活的一种考试形态。

李乐骏:讲好一节课是老师所有头衔最核心的基础。那么如何去讲好一门课?王教授可否分享下心得?

王岳飞:我提两点, 第一,让学生觉得学茶是最好的专业,这个就是茶学的自信,茶文化自信。第二,我们要乐于做老师,做老师是最幸福的,一定要有自信。

李乐骏:周老师,您觉得茶人的培训和人文,怎么样融合起来?

周智修:茶人培训必须要具备科学的素养、文化的素养、艺术的素养和博物学的视野。 同时我们也要向古人学习茶的问题,要落脚到把茶讲清楚,如果茶基本的东西都搞不清楚,那我建议不要从事制茶行业。

李乐骏:中国今天在茶教育领域可不可以建立团体来进行一些活动,这方面标准的拟定工作是周老师在负责,您给大家介绍最近出台的一些标准。

周智修:1,团体标准实际上是跟国家接轨的标准趋势,都是由第三方做的;2,中国茶艺水平评价规程,还有一个是茶叶感官水平评价规程、茶叶加工水平评价规程。我们还在努力拟定标准,在形成初稿以后,希望大家可以踊跃提意见。

李乐骏:余教授,您是我们茶文化学科的带头人,请问茶文化这个学科要怎么建设?

余悦:第一,中国茶学学科自古以来都是以人文学者为基础建立起来,因此作为茶文化学科的人员要有自信,并且觉得茶文化学科一定大有可为。第二,茶文化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地吸纳着多方面的营养,表明了我们茶文化学科的丰富性和多姿多彩,我们继续要保持这种发展的势头。第三,我们茶文化学科是围绕着茶的三个子学科之一,我们的管理只有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互相的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建设得更好。

李乐骏:如果设计一个在珠三角地区专门针对普通茶的消费人群来讲普洱茶的“科”,你认为怎样来设立这个“科”?

曹藩荣:第一,顶级设计理念,要把人文跟科技写一个顶层理念。第二,科学的认识和掌握普洱茶,包括客观规律。第三,掌握普洱茶品尝和鉴赏的基本知识。

李乐骏:我们这次论坛刚好跟教育部的精神不谋而合。最后一个问题,请王岳飞教授用三句话总结本次论坛。

王岳飞:首先感谢各位的坚持, 我总结三句话来总结:规格很高、水平很高、有情怀。谢谢大家!

教育是民族发展的根基,茶教育是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至此,“第三届中华茶教育论坛”活动圆满结束。让我们落根于教育,不断探索茶教育发展之路。未来,华巨臣茶博会精彩仍在继续。我们将继续携手全球茶人,通过形式各异的茶教育文化活动,为茶文化传播,茶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

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

华茶青年会

云南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承办单位

华巨臣深圳茶博会组委会

云南弘益大学堂

支持单位

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

北京和静茶修学堂

云南省弘益职业培训学校

云南普洱茶数字出版及资源平台

支持媒体

茶阅全媒体

弘益茶道美学自媒体

是茶文化新媒体

茶业复兴自媒体

湖南卫视茶频道

福建说茶传媒


上一篇: 传承金奖杯花落谁家? | 第二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获奖名单新鲜出炉!

下一篇: Day2 美学盛会 | 在器物的清韵中,感知生活的美好


版权所有: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07076310号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